內經研讀
張仲景其人其書及成就
姜春華
【摘要】
【關鍵字】
中圖分類號:文獻標識碼:文章編號:
張仲景其人其書及成就
一、 張仲景其人
張仲景,《后漢書》、《三國志》均無其傳。唐代甘伯宗《名醫錄》為之立傳,原始材料未知所本,自后言仲景者多本甘氏,皆備而不詳。清《古今圖書集成·醫部全錄》仲景傳引《何颙別傳》“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”,又引皇甫謐《甲乙經·序》“……見侍中王仲宣……”(王仲宣名粲,建安七子之一,時年二十余),則仲景略小于王粲;又引《襄陽府志》謂“張機字仲景,南陽棘陽人,學醫于同郡張伯祖,盡得其傳。靈帝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,少時與同郡何颙客游洛陽”。襄陽之志與甘伯宗同,恐亦轉抄而來。按后漢末,荊州襄陽較為安謐,積集圖書,士多歸之,故載與王粲遇。清·陸九芝勾稽舊籍十余種,著《張仲景傳》,自謂無一字無來歷。今按其傳,仍為傳聞之詞??箲鹎皣t學院院刊有詳細考證一篇,亦難核其人曾否當過長沙守。
二、 《傷寒論》師式《湯液經》法
晉代皇甫謐《甲乙經·序》說:“論廣《伊尹湯液經》為數十卷。”梁代陶弘景《輔行訣》亦謂:“漢晉以還,諸名醫輩,張璣(機)、衛汛、華佗、吳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師、葛稚川、范將軍等,皆當代名醫,咸師式此《湯液經》法。”又說:“外感天行之病,經方之治有二旦(陰旦、陽旦)六神大?。ㄇ帻埌谆⒌龋?,昔南陽張璣依此諸方撰為《傷寒論》一部。”兩人皆言仲景師式《湯液經》,兩人距漢不遠,其言較可信?!稘h書·藝文志》有《湯液經》,傳說湯相伊尹作,恐亦讬名,又《藝文志》道家中有伊尹著,說明伊尹為道家(戰國后期之新道家)。
陶弘景又說:“張仲景撰《傷寒論》,避道家之稱,故其方皆非正名,但以某藥名之,亦推主為識之義耳。”今本《傷寒論》中,仍有陽旦改桂枝、朱雀(鳥)改黃連阿膠雞子黃湯,其有青龍、白虎者,又為后人改回之故(原有大小二旦六神,諸方劑存《輔行訣》中)。
三、 傷寒雜病論分為兩書
今通行本《傷寒》,題為《傷寒卒病論》,卒病兩字,日人及國內學者,以為原“雜”字,省寫為“”,旋脫去二點,遂成卒,其自序中為《傷寒雜病論》,合十六卷,二字仍作雜。近人章太炎力主“卒”乃倉猝之猝,著有《猝病論》。按晉代皇甫謐《甲乙經·序》“漢·張仲景論廣《伊尹湯液論》為數十卷”。經晉·王叔和整理,其傷寒部分“以應世急”,“大行于世”,其雜病部分至宋·王洙于館閣得之,名曰《金匱玉函要略廣論》(另有《金匱玉函經》者,為《傷寒論》之別本,與此不同)。雜病即今《金匱要略》。
四、 辨證論治與辨證施治
中醫之辨證論治為世所稱道,或作辨證施治。“辨證施治”這一名詞見于明代周慎齋書中,而“辨證論治”這一名詞見于清代章虛谷《醫門棒喝》中。施治與論治混用已久,其實施治與論治一字之差,大有區別: 論治有研討商酌之意,何種情況以何種治療為最恰當;施治則辨別何證之后即用何法,不用研討取舍,有近于今之專病專方,惟又有不同,專病專方,多必效之藥,辨證施治之方未必如是。
五、 辨證論治之內涵
近人推仲景為辨證論治奠基人。今論辨證論治,先談證:
1. 癥、證、證
癥本作證,后簡作證,又因病而出現,乃去“言”從“疒”。作癥,今證、證、癥通用。
2. 證的內涵
仲景辨證治療,可能源于《湯液經》,某某方治某某證(證: 有主證有副證,證有異,方亦有異)。證實含病因、體質、環境、時季等情況的綜合表明。非單純的原因之表現,而對病理或體質或氣候某一項有突出表現于人體時,即用糾正這些特殊表現的方藥。至于其治療效果,藥物的作用未明,是“自然王國”,若能用現代藥理病理及其他科學進一步研究,才能進入“必然王國”。
辨證論治之優點: 同一疾病之原因既有一定之特征,可以因人體質不同,夾雜不同,氣候環境不同,以及其他情況不同,可以異病同治,同病異治,在治療過程中以所急為主——即主要矛盾所在。
六、 病證之辨
《傷寒論》群稱辨證論治之書,而《金匱》則為專病專方之書。按傷寒辨證亦有辨病,如傷寒里有中風、傷寒,有溫??;《金匱》辨病亦概辨證,《金匱》中如痙、濕、暍則專病專方,證情各別則專證專方。如痙則有剛痙、柔痙之別,濕家有發汗、利尿之殊,兩者中醫之辨病證須合現代之辨?。ü糯鎸徸C求因,實際上仍為辨證)。
《內經》與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皆具有辨證論治精神,均屬自發的原始的辨證思想。
仲景辨證之別,大要六經分證,臟腑分證,辨陰陽,辨表里虛實,辨營衛氣血。論治分標本先后緩急。
七、 仲景之六經、八綱辨證
1. 六經分證之優缺點
說者謂仲景以六經分篇論治,證同則治同,證異則治異,可以異病同治,同病異治,為執簡馭繁法,此法之佳處。晉·張湛謂:“病有外同內異,內同外異”,則證之治療,安可躊躇滿志乎?乃此法之短處。仲景之時憑外證,追推內因,為時代方法所限,不可能認識內因之異同,可以諒解;吾人生當現代,而識病方法不求現代化何也?
2. 六經之實質
六經有說為經脈之經,有認為《素問·熱論》之六經,有說為非是,有說為足六經,亦有說包括手經,有說為地面疆界。余意地面疆界者,包括病位,約相當于解剖位置,但位置不能說明病情之寒熱虛實,仲景之六經既包括部位,又包括證情。凡任何疾病,皆顯現一經或二經癥狀,則說為解剖位置仍較恰當,容有寒熱虛實之異,病位固定仍可視為同解剖位置,證情同則同治,證情異則異治。古人謂六經各有八綱,其說有理。
余常謂仲景之六經,乃舊名詞賦予新定義,體現了《內經》時代之陰陽概念,亦賅表里寒熱虛實、經絡、臟腑、營衛、氣血、精氣、正邪消長等。
3. 六經傳變
六經可以循經傳,可以隔經傳,可以直中,又可以陰陽并感,有一經即解,有過經不解,有始終一經,說明認識疾病之靈活性,均為仲景之成就。
八、 六經與八綱論治舉例
“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”(舊注汗出惡風為表虛用桂枝湯,無汗惡寒為表實用麻黃湯)
“太陽病項背強。”(以項背強用葛根、無汗用麻黃、惡風用桂枝,皆對癥用藥)
“太陽病項背強,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”(此不同葛根湯者,以葛根湯有麻黃,今無惡寒無汗,則方中麻黃不恰當,亦對癥用藥)
“太陽病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”(此骨節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、杏仁,以惡風改用桂枝,以一藥對一癥)
“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,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則厥逆筋惕肉,此為逆也。”(以汗出煩躁故用石膏,若脈微弱則不可用,以身疼痛無汗脈緊用麻黃,誤用則為亡陽喪陰)“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癥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”(此處特別指出不同于少陰之身重又無但欲寐脈細之證)
“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,不惡寒但熱者實也。”(汗后之惡寒與不惡寒但熱,情況不同)
“本先汗而復下之,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,本先下之而反汗之,此為逆;若先下之治不為逆。”(論先后)
“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,若下之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,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里虛。”(脈微知里虛。)“須表里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,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,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,何以知之然,以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”(以尺遲知血少)
“病發熱頭痛脈反沉,若不差,身疼痛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”(本條脈沉故用四逆,若脈緊則可麻黃湯)
“少陰病脈細沉數為病在里,不可發汗”。“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”。
九、 辨熱型與熱情
熱型者,現代分為稽留熱、間歇熱、弛張熱?!秱摗分屑扔袩嵝椭枋?,又有熱情之敘述。金代成無己指出論中熱型說:“發熱者謂怫怫然發于皮膚間,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,與潮熱、寒熱若同而異……潮熱之熱,有時而熱,不失其時(弛張熱);寒熱之熱,寒已而熱,相繼而發(間歇熱);至于發熱,則無時而發也(稽留熱)。有謂翕翕發熱者,有謂蒸蒸發熱者,此則輕重不同,表里之區別。所謂翕翕發熱者,若合羽所復,明熱在外也。故與桂枝湯發汗以散之。所謂蒸蒸發熱者,謂若薰蒸之蒸,明其熱在內也。故與調胃承氣湯攻下以滌之。”“若熱先自皮膚而發者,知邪氣之在外也,若熱先自里生而達于表者,知邪氣之在里也。”按此是視熱情而分內外表里虛實,所以區別桂枝、調胃承氣,與治療有關。辨熱型則有麻黃、桂枝、柴胡之殊。
十、 重視亡陽損陰
論中指出汗、吐、下可以造成亡陽損陰。陰陽兩者之亡失常相為因果,亡陽者可致亡陰,亡陰者亦常致亡陽,故《傷寒論》切戒汗吐下之亡陽亡陰。因為陽易立亡、陰難驟復,故《傷寒論》中挽陽救逆之法多,而滋陰復液之藥少(古時無補液法,說者謂滋陰為揚湯止沸,急下為釜底抽薪,其實滋陰可以增強人體抗體,補液以使代謝平衡,補充人體缺失,不為無益)
書中指出:
1. 不可汗
少陰病,脈微不可發其汗,無陽故也。又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為在里,不可發其汗。又諸脈數,重按微弱,不可發汗。
2. 不可吐
太陽病,當惡寒而發熱,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,關上脈細而數,此醫吐之過也。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,腹中饑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此醫吐之所致也。又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,虛家亦然。
3. 不可下
諸外實不可下之……諸虛家不可下之……又太陽病,有外證未解不可下。又太陽病,醫發其汗,遂發熱而惡寒,復下之,則心中痞,此表里俱虛,陰陽氣并竭……
以上所錄片斷,全論中更有下后變證逆證多不勝舉,此僅舉其一隅,以說明《傷寒論》之重視陰陽,預防陰陽之亡失,切戒汗吐下之妄用。
十一、 處理認識之錯誤
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樸杏子湯。按喘相當于氣急,有本病是喘,治以杏樸;下后之喘,乃是氣促,不當用杏樸。又發汗后腹脹滿者,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(說者謂本條是實,與上條大異)。又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,發汗則痙(汗不會致痙,可能本是破傷風)。病人有寒復發汗,胃中冷必吐蚘(熱病吐蚘是胃熱,不是胃寒)。
以上略舉數條條文,以見仲景之時代認識。吾人當承認仲景是人,不是圣人,更不是現代圣人,他的書不是圣經,不是句句真理,字字珠璣,完美無缺。
十二、 結語
1. 辨證論治為古代自然辯證法,不始于仲景,然至仲景而益顯。學仲景書者,得仲景辨證論治之法,千余年來廣博于醫藥界作為指導方法,吾人應補充而推廣之。
2. 仲景之方,傳自湯液,至今時達三千余年,為治已達億萬人次,用之得當立起沉疴,實偉大寶藏,有待于繼續開發。
姜春華論臨證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