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方驗方
泄瀉方集錦
沈仲圭
【摘要】
【關鍵字】
中圖分類號:文獻標識碼:文章編號:
泄瀉方集錦
概說
大便稀泄,次數增多,腹痛或不痛,并無努責、里急后重。亦無膿血,惟覺困倦之證,稱之泄瀉。它可以發生于急、慢性腸炎,腸結核,胃腸功能紊亂癥等多種消化系統疾病。祖國醫學歷來認為主要責之脾、濕,《難經》即有“濕多成五泄”之說;張景岳提出“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”的見解。文獻所論泄瀉,名目繁多,如寒瀉、火瀉、暑瀉、腎瀉、五更瀉……但究之實際,應如張三錫所云:“河間辨別寒熱,黑白分明,可謂確論矣。大都以脈之遲數,口之渴否定寒熱;日之新久,腹中痛否定虛實,尤為切當”。明乎于此,分其寒濕、濕熱,別其虛、實,則治法井然,涇渭分明矣。
集方
增損胃苓法
【主治】 腹痛泄瀉,小便熱赤,腸鳴轆轆,苔白,脈濡緩。
【組成】 泔茅術10克,厚樸、陳皮各7.5克,赤苓、茯苓、澤瀉、藿香各15克,滑石20克。
【方解】 本方用平胃以燥濕健脾和胃;藿香芳香化濁;二苓、澤瀉、滑石滲濕利尿。此方乃溫化分利之劑。
和中導滯法
【主治】 暑濕泄瀉,脘悶腹脹,口苦溺赤,脈濡滑帶數,苔厚膩。
【組成】 法半夏、車前子各10克,陳皮7.5克,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藿香各15克,厚樸、木香、左金丸各5克,神曲、薏苡仁、扁豆衣各20克。糞色黃褐,肛熱氣穢者,去左金丸加黃連、黃芩。
【方解】 本方以藿樸夏苓清暑利濕、辟穢化濁;豬苓、澤瀉、車前、苡仁利小便以滲濕;陳皮、神曲、扁豆衣和中健脾;木香理氣行滯;左金丸清暑降逆。此方主以芳化分利,佐以淡滲苦降,為治濕熱瀉之平劑。
益脾餅
【主治】 脾胃寒濕,飲食減少,長作泄瀉,完谷不化。
【組成】 白術400克,干姜、雞內金各100克,熟棗肉250克。將術、姜、雞內金研細末,共和棗肉搗泥,作小餅,空心細嚼。
【方解】 本方用白術健脾氣,大棗滋脾陰;雞內金導滯健胃;干姜溫中散寒。綜合全方功能,健脾胃,助消化。乃張氏《衷中參西錄》所載之經驗方。
按: 張氏嘗謂:“余為友人制此方,和藥一料,服之而愈者數人,后屢試此方,無不效驗。”編者體會此種劑型改革,既易為病家所接受,又能充分發揮藥效,對于消化不良及某些慢性衰弱性疾患,均有參考價值。
溫脾飲
【主治】 面色萎黃,神疲體倦,嘔吐食少,舌淡苔白,脈緩弱之中寒泄瀉。
【組成】 人參、炙甘草各5克,白術、扁豆各15克,干姜10克,陳皮、當歸各7.5克。
下焦寒、帶下、白濁者,加破故紙;胃氣滯,胸腹痛者,加藿香、丁香、蔻仁、砂仁、白芥子;脾氣下陷而身熱者,加升麻、脾胃虛極,嘔吐不止者,倍人參、白術,加柴胡,胡椒。
【方解】 本方用理中以理中焦,暖脾胃;扁豆、陳皮健脾和胃;當歸和血溫腸。此方以溫中為主,以氣藥中伍一血藥,取氣血互生之妙義。
脾胃雙補丸
【主治】 黎明腹鳴即泄,腹部畏寒,脈象沉細,舌淡苔白。
【組成】 人參、淮山藥、蓮肉、肉豆蔻、補骨脂、萸肉、茯苓各400克,為丸。
虛而有火者,去人參、肉豆蔻、補骨脂、巴戟肉;若脈沉遲細弱而泄頻者,加五味子。
【方解】 本方用人參、淮山藥、蓮肉補中益脾;茯苓、砂仁、橘紅理氣和胃;補骨脂肉豆蔻、巴戟肉、菟絲子、萸肉益腎填下元;車前子分利水道以為佐使。本方主在溫腎暖脾,和中安胃。
七味白術散
【主治】 消化不良、脾虛泄瀉,尤適用于小兒虛羸脾疳之證。
【組成】 人參、炙草、葛根各5克,白術、茯苓、藿香各15克,木香5克。
【方解】 本方取四君甘溫益胃健脾;二香芳香醒脾;葛根鼓舞中陽起升清之功。全方寓補于疏導之中,使補而勿滯。
小結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謂:“濕盛則飧泄,乃獨由于濕耳。不知風、寒、熱、虛雖皆能為病,茍脾強無濕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?是泄雖有風、寒、熱、虛之不同,要未有不原于濕者”。所以,泄瀉雖以濕為主,但有寒濕、濕熱之異。
尤在涇渭:“熱瀉者……其癥腹痛自汗,煩渴而垢,脈洪數或虛,肛門熱痛,糞出如湯”;雷少逸謂:“寒瀉者……所以澄澈清冷,儼如鴨糞,腹中綿痛,小便清白”;戴復庵謂:“腎瀉……令人水瀉不止,其瀉每在五更,天將明時,必洞泄二三次。”根據諸家論述,按癥分別,則治必有效。寒濕致瀉,增損胃苓法可選;濕熱泄瀉,和中導滯法加減之;脾胃虛弱之瀉,七味白術散、益脾餅緩調;脾陽不振者,可投溫脾飲;命火衰之腎泄,可用脾腎雙補丸或四神丸。
沈仲圭論雜病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